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残联的精心指导下,我会把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点任务,积极谋划,强化基础,抓住重点,稳步推进,全面提高我市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我市残疾人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全面夯实基础,残疾人事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一)党建工作取得实效。继续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践行“三严三实”,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统揽,开展系列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建工作,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责任担当不断增强。
(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组织起草《海口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积极推动《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海口市残疾人保障办法》、《海口市参加各类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奖励办法》等相关文件出台,上述三个文件已经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通过,待常务会议审议后颁布实施。
(三)残联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召开海口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六届主席团第二次全体会议,调整补选了市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委员、主席和副主席,推举了市残联第六届执行理事会理事长。组织全市残联领导干部赴延安参加党性教育培训,到陕西省残联进行业务交流。组织482名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开展海口市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培训,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圆满完成。组织全市51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入户调查工作,这是首次利用移动终端开展的专项调查。全市应调查持证残疾人23425人,调查完成率100%,入户调查率为97.18%。应调查村(社区)467个,调查完成率100%。
(五)残疾人办证率稳步提高。我市各级残联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换发证工作模式,采用下基层办证、集中分片办证、缩短审批期限等便民措施,同时开展为智障儿童免费进行残疾鉴定等活动,开辟办理残疾人证绿色通道,提高办证率。2016年共办理5589份残疾人证,新增办证人员2813人,办证率26.5%。
二、认真落实目标任务,双创工作取得成效
圆满完成“双创”各项牵头和责任工作。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单位干部职工和包点镇的督查和巡查,共开展包点单位巡查近百次,发现问题23处,积极督促和协助整改。对包点镇开展调研5次,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筹措资金9万元,扶持祥堂村开展创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8次,1400余人次参与活动。在秀英区祥堂村和龙华区新坡镇举办“助力双创 爱洒人间”海口市残疾人艺术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残疾人专场文艺晚会,宣传了残疾人文化艺术,为建设更加富强、更加美丽、更加和谐的海口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着力改善民生,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一)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和“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与海南惠康听力康复中心合作,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海口市残疾人听力康复指导中心”并加以规范化指导,填补了我市空白,目前我市已有9名聋儿在其中进行康复训练。修缮恢复了市残疾人艺术训练馆和田径场,促进了我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兜底保障逐步加强。落实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通过开展入户核查、宣传发动和审核工作,确保应补尽补。目前,全市领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的残疾人有4128人,领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有11116人。对我市2847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视力残疾人实施居家托养,发放补贴377.7万元。计划为129名残疾人开展机构托养服务。我市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康复覆盖面不断扩大。联合省眼科医院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筛查,为28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筹措资金740万元,对我市185名0-6岁孤独症、脑瘫、智力低下三类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覆盖率全国最高;首次引入“互联网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采取上门动员、下乡送药等多种措施,率先在全省完成3455名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任务。全市共筹措资金86万元,为254名重度精神残疾人提供住院救助。为所有有需求的残疾人免费配发辅助器具共805件。为50名听障儿童家长开展聋儿康复、助听器验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四)教育帮扶持续推进。对2015-2016学年的141名学前残疾儿童、2315名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学生、722名高中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学生分别进行2000元、750元和3000元资助,共资助金额418.425万元。会同市教育部门对4名残疾考生开通“绿色通道”,帮助他们使用助听器、放大镜等辅具参加高考,为残疾考生平等参与考试保驾护航。对79名残疾大学新生和残疾人子女大学新生进行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共计18.6万元。
(五)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经统计,我市残疾人贫困户共464户。我会重点从保障扶贫、康复救助、教育扶贫和就业扶贫四个方面逐步开展帮扶。将残疾人危房户列入全市危房改造建档立卡对象,优先纳入改造计划。对就业年龄阶段的贫困残疾人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扶持全市373个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扶持资金186.5万元。对13家盲人按摩店给予扶持,发放资金44万元,同时回访和督查2015年扶持对象,确保我市盲人创业和就业工作有效开展。联合市慈善总会对100户一户多残贫困户发放慰问金30万元。
(六)培训就业工作稳步进行。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举办2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通过开展上门推介、职业指导、岗位介绍、失业登记等工作,纳入年度培训计划150人,帮助6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开展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状况调查摸底,实现残疾人就业培训信息动态管理。考察、走访、研究残疾人创业项目,启动“农村电商”和“养鸡场”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建设。为1191家用人单位办理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审核工作,全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3108.17人,稳定残疾人就业2345名,其中海口户籍1231名。开展农村残疾人种养殖培训,共培训残疾人511人。
(七)维权服务多层次开展。根据残疾人家庭实际情况和改造需求,投入170万元,为21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带队视察时,对我市无障碍改造工作的实效给予充分肯定。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及时处理残疾人各类诉求,办理“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信访渠道交办件,共办结残疾人信访件188件,有效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1150名残疾人发放燃油补贴29.9万元。为3391名残疾人办理关爱卡,凭此卡可免费搭乘公交汽车,保障了残疾人的出行权益。为来访贫困残疾人提供临时生活救济2万余元。全市共有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残疾人工作者14名进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队伍,在“两会”中积极建言献策,为残疾人“发声”。
四、丰富残疾人宣传文化体育活动,残疾人参与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开展“大家都来为残疾人捐助一元钱”爱心助残募捐活动,共筹集资金和物资共计3858.86万元,得到了省委书记罗保铭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精心筹划开展助残服务一条街、“牵着蜗牛去散步”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自闭症儿童游园等活动。组队参加省残疾人乒乓球、羽毛球、飞镖、田径等单项比赛,我市残疾人共获得10金12银12铜,名列全省第二。在海南省第三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我市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制作残疾人事业宣传片,通过各媒体报道残疾人事业100多篇,展现了新时期残疾人的自强风采。
五、2017年工作计划
(一)健全残疾人政策体系。推动《海口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出台。
(二)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确保应补尽补。持续开展托养、阳光助学、燃油补贴、无障碍改造、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和盲人按摩店扶持工作。
(三)建立1-2个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示范点,以棚户区拆迁改造新村新社区为基础,建立有残疾人活动场所、康复场所、体育健身场所、日间照料等机构合一的残疾人组织。
(四)完善和做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为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五)切实做好残疾人精准扶贫户的扶贫工作。
(六)加强市级残疾人文化艺术和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结合各类残疾人节日,开展主题活动。
(七)继续坚持以机构康复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的康复工作模式,大力实施各类康复项目。
(八)加强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点)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完善助残志愿者服务制度,壮大助残社会组织力量,广泛开展社会志愿助残活动。
(九)抓好残疾人维权及信访工作。继续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站规范化建设,将法律救助工作从市区延伸到镇街。提升“12385”残疾人法律救助热线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工作水平。
(十)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残疾人培训及就业创业扶持工作。
(十一)继续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文体设施建设。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